首页> 流行服装 > 流行风格
秦腔在哪一带流行(秦腔流行于哪一带地方)
时间:2023-10-03 11:20:07 浏览:25 作者:ye

1. 秦腔流行于哪一带地方

秦腔的发展历史:

1、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、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,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、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,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,因周代以来,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,秦腔由此而得名。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,又叫梆子腔,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,俗称桄桄子。

2、明代万历间《钵中莲》传奇抄本中,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,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,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,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。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。

3、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,这个时期,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,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,如保符班、江东班、双寨班、锦绣班等。康熙四十四年前后出现的张鼎望《秦腔论》,乾隆年间严长明《秦云撷英小谱》、吴长元《燕兰小谱》、,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著作。

4、1912年,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,对秦腔剧目、音乐唱腔、表演艺术、导演、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,并大量编演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。

5、抗日战争期间,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,为戏曲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,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,进行了大胆的探索。

6、新中国成立后,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和新疆五省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,至20世纪80年代初,共达三百多个。

2. 秦腔流传于什么地区

秦腔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,起源于陕西省的秦岭地区。广东和陕西地理距离较远,秦腔是如何传到广东的,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:

1. 戏曲交流与迁移:戏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和交流性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不同地方的戏曲艺术形式相互影响、借鉴、交融,形成独特的地域性戏曲。通过演员、流派的迁移以及戏曲教育机构的建立,秦腔可能在某些时期逐渐传到广东地区。

2. 移民和人口迁徙:中国历史上,许多人口从北方迁移到南方,例如汉代的南下、唐代的大迁徙等。这些人口迁徙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和融合,也有可能将秦腔带到广东地区。

3. 文化官方支持: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和政府在某些时期对戏曲艺术有一定的官方支持,通过官方的推动和宣传,戏曲艺术得以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范围。这可能也是秦腔传到广东的一个因素。

需要指出的是,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,具体的历史和细节可能因地域情况而异。确切的关于秦腔传播到广东的历史和路径,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考证。

3. 秦腔流行歌曲有哪些

(1)慢板,一板三眼,有板有眼,4/4节拍(艹4/4),一强三弱。梆子:击板(强节拍).头眼休止.中眼和末眼都打边音。

[3/4节拍节奏,常常应用在秦腔"说快板"上(即:秦腔板歌音乐当中)]

(2)二六板,2/4节拍,一板一眼,有板有眼,一强一弱。梆子:击板(强节拍).不打眼。

二六板,1/4节拍,有板无眼,梆子:在"强.强.强.强"节拍上击板伴奏。

(3)二导板,1/4节拍,有板无眼。

(4)带板,1/4节拍.1/8节拍,"整打整唱"[双锤带板(垛板)]。艹1/4节拍.艹1/8节拍,"整打散唱"[带板]。有板无眼。梆子在强节拍(板)上有节奏的击打"板.板.板.板..."。不摇牙子,用双鼓锤击打伴奏。

(5)垫板,它属于散板(艹2/4.艹1/4),散板散拍散打散唱,无板无眼。梆子散打,演员散唱。不摇牙子,用双鼓锤击打伴奏。

(6)滚板,它属于散板(艹2/4.艹1/4),散板散拍散打纯散唱,无板无眼。不打梆子,演员纯散唱。不摇牙子,用双鼓锤击打伴奏。

秦腔板式板路板头的击打方法有多种。牙子和鼓锤: 牙子单击,鼓锤单击,牙子和鼓锤同击,牙子和鼓锤交叉分击.合击.连击,双鼓锤擂击,双鼓锤同击。(鼓锤在击打时有单击.双击.泛击.擂击.分击.合击.连击,有单泛锤.双泛锤.滚锤.钩锤.分锤.擂锤)。

4. 秦腔在陕西特别流行

陕北人是听秦腔的,陕北也是属于陕西的一部分,陕西号称秦地,秦腔是流行陕西的一个剧种,有一句话叫做秦人秦地秦之声,这就说明了陕西人都爱吼秦腔,虽然各地有各地的不日同剧种,但秦腔是陕西省甚直西北五省都广泛流传的一种剧种。

5. 秦腔流行于哪里

秦腔(Qinqiang Opera),别称“梆子腔”,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,起于西周,源于西府(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(西岐)与凤翔(雍城))。成熟于秦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
因古时陕西、甘肃一带属秦国,所以称之为“秦腔”。早期秦腔演出时,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,故又名“梆子腔”。秦腔成形后,流传于全国各地,因其整套成熟、完整的表演体系,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,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。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、粗犷、豪放,富有夸张性,生活气息浓厚,技巧丰富。

6. 秦腔流行的地域

秦腔又称乱弹,源于西秦腔,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地,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,所以又叫“梆子腔”,俗称“桄桄子”(因以梆击节时发出“恍恍”声)。

明末无名氏《钵中莲》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,故知其源于甘肃。甘肃古称西秦,故名之。清康熙时,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《秦腔论》,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。待到乾隆年间,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,轰动京师。

7. 秦腔在哪里广泛流传

秦腔是陜西省的主要剧种,流行于西北五省一带,它的唱腔奔放豪迈,深受当地老百姓们的喜爱,因秦腔在甘肃陝襾(宝鸡流传,所以就定为陕西主要剧种

8. 秦腔流行于什么高原

“一声秦腔吼,吓死山坡老黄牛”指的是秦腔,秦腔又称乱弹,源于西秦腔,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地;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,它东起太行山,西至乌鞘岭,南连秦岭,北抵长城,主要包括山西、陕西、以及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河南等省部分地区;因此“一声秦腔吼,吓死山坡老黄牛”说的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现象.故选项A符合题意.故选:A.

9. 秦腔是流行于哪一带的地方歌曲

京剧(安徽省)、越剧(浙江)、黄梅戏(安徽)、评剧(河北)、豫剧(河南)。

1、京剧

京剧,曾称平剧,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,场景布置注重写意,腔调以西皮、二黄为主,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,被视为中国国粹,中国戏曲三鼎甲“榜首”。

徽剧是京剧的前身。清代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起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、四喜、春台、和春,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,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。

同时又接受了昆曲、秦腔的部分剧目、曲调和表演方法,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,通过不断的交流、融合,最终形成京剧。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,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。

京剧走遍世界各地,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,遍及中国,成为介绍、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。在2010年11月16日,京剧被列入“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。

2、越剧

越剧(汉语拼音为yuèjù,英语为Yue Opera)——中国第二大剧种,有第二国剧之称 ,又被称为是“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” ,有观点认为是“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”,在国外被称为“中国歌剧”。

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(依次为京剧、越剧、黄梅戏、评剧、豫剧)之一。发源于浙江嵊州,发祥于上海,繁荣于全国,流传于世界,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、话剧、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,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。

越剧长于抒情,以唱为主,声音优美动听,表演真切动人,唯美典雅,极具江南灵秀之气;多以“才子佳人”题材为主,艺术流派纷呈,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。

主要流行于:上海、浙江、江苏、福建、江西、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,以及北京、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,鼎盛时期除西藏、广东、广西等少数省、自治区外,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。

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3、黄梅戏

黄梅戏,原名黄梅调、采茶戏等,起源于湖北黄梅,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。

黄梅戏与京剧、越剧、评剧 、豫剧并称“中国五大戏曲剧种”,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,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香港、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,受到广泛的欢迎。

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。据史料记载,早于唐代时期,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,经宋代民歌的发展、元代杂剧的影响,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。至明清,黄梅县戏风更盛。

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、采子、黄梅调等,后称黄梅戏。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、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,形成于清道光年间,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、安徽、江西、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。邢绣娘、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、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

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,以明快抒情见长,具有丰富的表现力;表演质朴细致,以真实活泼著称。一曲《天仙配》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,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。

2006年5月20日,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4、评剧

评剧,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,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,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。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。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“对口莲花落”基础上形成,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,后进入唐山,称“唐山落子”。

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,出现了一批女演员。20世纪30年代以后,评剧表演在京剧、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,出现了李金顺、刘翠霞、白玉霜、喜彩莲、爱莲君等流派。

1950年以后,以《小女婿》、《刘巧儿》、《花为媒》、《杨三姐告状》、《秦香莲》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,出现新凤霞、小白玉霜、魏荣元等著名演员。现在评剧仍在华北、东北一带流行。

评剧有东路、西路之分,而以东路评剧为主。

2006年5月20日,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5、豫剧

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,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。2006年,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3个,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,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。

豫剧旧称“河南梆子”、“河南高调”,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,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“讴”,又曾叫“河南讴”。“豫剧”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。

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、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。建国后因河南简称“豫”,故称豫剧。

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、抑扬有度、行腔酣畅、吐字清晰、韵味醇美、生动活泼、有血有肉、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,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。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,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。

据文化部统计,除河南省外,湖北、安徽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、北京、山西、陕西、四川、甘肃、青海以及新疆、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。

10. 秦腔流行于哪一带地方的戏曲

中国常见剧种有:京剧,豫剧,评剧,越剧,黄梅戏,昆曲,秦腔,川剧,粤剧,河北梆子。各剧种发源地如下:

【京剧】又称平剧、京戏,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,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,遍及全国,有“国剧”之称。

【豫剧】起源于中原(河南),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、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。

【评剧】产生于河北省东部,系由流行于滦县、迁安、玉田、三河及宝坻(今属天津)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。

【越剧】发源于浙江嵊县(今嵊州),中国第二大剧种,有第二国剧之称,也称绍兴戏,又被称为是“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”,有观点认为是“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”,在国外被称为“中国歌剧”。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(依次为京剧、越剧、黄梅戏、评剧、豫剧之一。

【黄梅戏】发源于湖北、安徽、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,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,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。

【昆曲】发源于14、15世纪中国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,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,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,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“兰花”。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,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。

【秦腔】起源于古代陕西、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,是在中国古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,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,因周代以来,关中地区就被称为"秦",秦腔由此而得名。

【川剧】俗称川戏,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,流行于四川东中部、重庆及贵州、云南部分地区。川剧脸谱,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。

【粤剧】又称“广府大戏”,发源于佛山,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年间。

【河北梆子】发源于北京,流行于河北、天津、北京以及山东、河南、山西部分地区,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。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,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。

11. 秦腔流行在哪个地区

这是由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,看似很近的距离,实际上要蜿蜒的沿着沟壑走上一天才能走到。因此需要高亢的声音才能在黄土高原上进行交流。

知识扩展:

秦腔(Qinqiang Opera),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,起于西周,源于西府(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(西岐)与凤翔(雍城))。成熟于秦。

秦腔又称乱弹,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地,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,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。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,所以又叫"梆子腔",俗称"桄桄子"(因为梆击节时发出"恍恍"声)。

相关阅读
纯时尚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特别鸣谢